中國消費者報報道(記者李燕京)當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劇情的觀看者,而是成為劇情的參與者甚至是故事的推動者時,傳統戲劇的“第四面墻”被擊碎了。從上海麥金儂酒店的《不眠之夜》到內蒙古草原上的《烏蘭牧騎》,從南京荒誕喜劇《今夜誰將降臨地球》到感官啟蒙互動劇《大自然的聲音》,一種以“互動性”“參與感”“多感官體驗”為核心的沉浸式戲劇正在重新定義戲劇與觀眾的互動關系,同時也成為了年輕群體追捧的文化消費新寵。
打破傳統觀演壁壘
傳統戲劇中觀眾與舞臺涇渭分明,觀眾作為旁觀者只能靜靜欣賞舞臺上演繹的故事。然而,沉浸式戲劇的出現為戲劇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近日,記者體驗了熱門劇目《不眠之夜》,深切感受其獨特的魅力。
《不眠之夜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《麥克白》,演出場地選在了上海一座五層樓高的麥金儂酒店。當記者踏入這座建筑,復古的裝修風格仿佛瞬間將人拉回到中世紀的歐洲。每一位觀眾在入場時都會領取到一個面具,戴上它便化身為“幽靈”,以一種隱匿而獨特的身份參與到這場戲劇之中。
首先要穿過一個漆黑的迷宮。在這幽深的環(huán)境行走時,觀眾的情緒逐漸醞釀。走出迷宮,可以看到90多個風格各異的房間,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其間。在這里,觀眾沒有固定的身份,可以完全自主地選擇跟隨不同的角色開啟屬于自己的獨特劇情線。記者跟隨麥克白來到了書房,當他那掙扎的目光掃過觀眾時,即便隔著面具,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內心的糾結與痛苦。在熱鬧非凡的舞會上,記者更是被邀請共舞。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十分自然流暢,毫無違和感。記者在不經意間阻擋了班柯鬼魂的行動路線,本以為會破壞這場表演,沒想到演員立刻巧妙地調整了動線,并用一段即興的啞劇表演,將觀眾的存在合理地融入劇情之中。
沉浸式戲劇還巧妙地運用了氣味這一獨特的元素,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。在《不眠之夜》中,鄧肯國王被謀殺后的臥室彌漫著一股血腥氣息,讓人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血腥的場景;而精神病院的場景則漂浮著消毒水與薰衣草的混合氣味,營造出一種神秘而恐怖的氛圍;在頂樓標本室,麥克白與女巫密會時,觀眾能聞到制作動物標本所用的防腐劑味道,進一步增強了場景的神秘感。
除了《不眠之夜》,國內目前還有許多優(yōu)秀的沉浸式戲劇作品,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展現著沉浸式戲劇的魅力。
據了解,在沉浸式戲劇《烏蘭牧騎》中,觀眾可以手持“巡演地圖”與少年額爾登一起加入巡演隊伍。時空仿佛穿越回到了1965年,在暴雨傾盆的山路上,觀眾與演員共同面臨著是否冒險前行繼續(xù)踏上演出的道路的抉擇。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,讓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艱辛與堅韌。而荒誕喜劇《今夜誰將降臨地球》則別出心裁,讓觀眾化身“仿生人導師”,通過解謎任務來影響機械星球的命運軌跡。
互動體驗創(chuàng)造回憶
記者搜索多部沉浸式戲劇的票價,發(fā)現相較于普通戲劇價格,沉浸式戲劇要略貴,多在200元以上。但在網絡平臺卻有很多關于沉浸式戲劇的體驗、種草筆記,且體驗沉浸式戲劇的大都是年輕人。
記者看到,《不眠之夜》7月的票價有兩款,分別是 640元、710元;8月的早鳥票為605元,標準票710元。但高票價并沒有擋住消費者的觀看熱情,一位觀看了《不眠之夜》的觀眾對記者說:“今天是我四刷這個劇了,每次刷劇的感受都不一樣。8月份我準備去北京看《偷心晚宴》,介紹說是一部沉浸式帶餐喜劇。”據記者了解,《偷心晚宴》的票價在200元到400元不等。
沉浸式戲劇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,讓年輕觀眾們不惜跨地域花巨資體驗?北京某影視公司負責人秦楓對記者說,年輕觀眾們渴望在觀劇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參與感,傳統戲劇那種“單向輸出”的表演方式,就像是一潭平靜的湖水,難以激起年輕群體內心對個性化、互動性體驗的渴望。而沉浸式戲劇憑借其獨特的魅力精準地滿足了他們的這一需求。
“沉浸式戲劇讓我有一種感覺,雖然選擇的是故事的走向,但似乎是在為自己做選擇。”一位觀眾對記者說,“還有我不再是孤獨的觀看者。比如《瘋狂理發(fā)店》這部劇中,觀眾需要化身為聰明的偵探,通過推理指認兇手。而演員們則會根據觀眾的選擇調整表演。這種共同創(chuàng)作的模式,讓觀演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交場域。觀眾們在交流、討論和推理的過程中,共同創(chuàng)造了一段難忘的回憶。觀劇也成為了一種極具社交價值的體驗。”
掌控感與參與感就像兩塊強大的磁石,深深地吸引著年輕觀眾。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馮芹對記者說,在這個追求個性與互動的時代,沉浸式戲劇無疑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釋放自我、展現個性的舞臺,讓他們能夠在戲劇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。這也是年輕觀眾愿意為沉浸式戲劇付費的原因。
探尋發(fā)展新機遇
沉浸式戲劇作為尚處于發(fā)展階段的新興表演形式,它既有廣闊無垠的發(fā)展空間,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據記者了解,隨著AI、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未來沉浸式戲劇將突破更多限制,為觀眾帶來更加深入和個性化的體驗。盡管沉浸式戲劇的體驗感在科技的助力下不斷攀升,但高昂的劇場改造成本抬高了演出、觀看的成本。據了解,將傳統劇場改造為沉浸式演出空間,每平方米的成本約在500元到1000元之間。對于那些需要安裝聲、光、味道系統,配備 VR/AR 系統、傳感器、動態(tài)燈光等先進設備的劇目而言,改造成本更是水漲船高。一次性投入動輒數百萬元,單場技術維護費有時甚至超過10萬元。如此高昂的成本最終轉嫁到了票價上,使得沉浸式戲劇的票價居高不下,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更多觀眾走進劇場,也限制了觀眾的二次觀演意愿。
讓人欣喜的是,沉浸式戲劇正積極與文旅、商業(yè)等領域展開深度融合,逐步構建起“演+游+購”的完整產業(yè)鏈,反哺演出費用。
另據了解,2024年《沉浸式演藝運營服務要求》團體標準發(fā)布,首次明確了“沉浸式演藝”“沉浸式演員”等關鍵術語,并對沉浸式演藝運營服務的相關資質要求、制度要求、場地要求、內容要求、知識產權要求、運營要求和觀眾服務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(guī)定。這填補了行業(yè)標準的空白,為沉浸式演藝的規(guī)范化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
